“五一”非遗展馆热度趋高 “老手艺”与“新舞台”共融
置身北京的五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观赏工艺美术家的非遗敦煌图案手稿;到刚刚开馆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近距离感受绚丽多彩的展馆永州市某某包装机械厂唐卡、美观实用的热度织造技艺;在位于江苏的六朝博物馆里,穿着汉服制作一把漂漆扇…… 今年“五一”假期,趋高不仅文旅市场活跃、老手商圈消费火热,艺新全国各地的舞台非遗展馆也以丰富的活动吸引游客前去体验打卡,享受充满文化底蕴的共融美好假期时光。携程数据显示,五一“五一”假期首日,非遗博物馆、展馆主题公园,热度以及名山大川等户外游受到大众欢迎。趋高博物馆类景区订单同比去年假期首日增长31%。老手永州市某某包装机械厂 受访专家认为,旅游已经从单一的景区游览转变为对历史文化技艺的全方位体验和感知。这一变化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更加注重与文化旅游多元活动的融合,推动实现展馆门票经济向区域文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提升地区文化底蕴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游客在“新舞台”上感受非遗“老手艺”的文旅盛宴。 新展馆开门迎客 非遗文化受欢迎 5月1日,广州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精彩的梅县提线木偶戏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来源:人民图片网 4月29日,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峨山县开馆,展示中老铁路上的非遗保护成效。5月1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拉萨正式开馆,19个展区陈列西藏10个非遗大项、共91项“非遗”项目集中与游客见面。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5月1日在广州开门迎客……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不少新建的非遗展馆集中开门迎客,并推出一系列精品活动,向游客展示文化传承的魅力。 比如在广州,今年5月1日适逢当地传统文化里的三月廿三“娘妈诞”,当天开业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邀请一批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地教观众们体验非遗技艺。粤绣(广绣)广州市级传承人王新元说,展馆的开放为广东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大平台,馆里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兼有,而且就在珠江之畔,交通方便,“对于非遗的传播与弘扬是最好的” 。 另据了解,全新迎客的非遗展馆获得大量游客青睐。部分展馆“五一”期间门票在正式营业前就被预约抢空。比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5月1日至4日门票便在正式营业前就已被预约完毕。 策划沉浸体验活动 让老手艺“活”起来 5月1日,在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的惠畅土布文化园,土布制作技师教游客织布技艺。来源:人民图片网 “五一”期间,各地非议展馆创新沉浸式体验方式,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强的活动,增加非遗文化的艺术呈现形式,提升游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体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策划开设了十余项丰富多彩的非遗手作课程。古法制玉、蓝印花布、水拓印扇、掐丝珐琅、雕版印刷、脸谱彩绘等一系列非遗活动让游客回溯历经千年传承的文化技艺,体验古老文化产品的匠心独运。 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在5月1日,按照《窑神童宾祭祀》大型沉浸式情景剧剧本,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神童宾祭祀仪式。文博研究馆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嘉宾一起点燃圣火,游客可以现场添柴加薪。景区还邀请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游客进行互动体验。 此外,在江苏的游客,可以在南京市博物馆可制作扎染,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制作花草灯,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制作牡丹花工艺品,在镇江博物馆绘制银器浮雕画,在中国海盐博物馆制作陶器,在扬州博物馆编织手提篮,在淮安市博物馆体验古法织布技艺,在宿迁市博物馆DIY非遗竹编画,在武进博物馆感受木艺手作的神奇魅力…… 创新数字技术 打造非遗传承新舞台 原创沉浸式光影艺术大展《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现场。受访者供图 “五一”期间,利用数字人和数字技术对非遗原生内容进行再创作,为游客提供视觉与听觉的文化盛宴,让非遗传承站上智能科技的新舞台,已成为各地促进非遗文旅的重要方式之一。 5月1日在上海和游客见面的《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不仅多方位呈现传统皮影的艺术造诣,更运用前端数字科技让这一千年艺术“活化石”在当带新舞台上焕发新生。展览还特意在场馆内设计了诸多融入现实可供观众拍照打卡的场景,观众在现实与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皮影奇境中穿梭,可在展厅内外享受到丰富的场景体验。 在四川成都博物馆,“五一”假期首日接待市民游客约1.8万人次,假期前四天的门票已预约一空,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在该博物馆推出的“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你好,苏东坡”沉浸式宋韵艺术展等,吸引近众多游客前去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六部门发布新修订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目前,经过各地的一系列创新,数字化技术和个性化设计等模式正在构建多主体的非遗文化传播生态,让每个游客既是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播者生产者,同时也是继承者和消费者。 “‘数字化+非遗’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大有可为的道路。让非遗在新消费场景的舞台上掸去时间的灰尘,随时随地可以被唤醒激活。”专家表示。非遗只有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火出圈”,才能让每一位消费者在感叹文化技艺源远流长的同时,感受到科技进步为非遗传承带来的无限可能。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莫迪与泽连斯基通话 讨论双边关系及俄乌冲突
- 美媒爆料:黎巴嫩发生传呼设备爆炸,以色列方面事后向美方通报情况
- “失踪”一个月的75岁退伍军人陈有银,在武汉找到了!
- 民生银行新董事会,又有两名董事被限制投票
- 移动电源认证实施规则发布,8月15日起实施
- 江西一城管与大学生店员冲突被停职
- 特朗普公然宣称:“我憎恨泰勒·斯威夫特!”
- 祝贺!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两颗备份卫星发射成功
- 第七届辩论赛丨四强巡礼·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 缅甸洪灾已致293人死亡
- 茅台“信仰”又现动摇 明星基金经理有减有增
- 4年来首次降息 南非宣布下调基准利率至8%
- 兵种军旗发布!组图来了
- 自然资源部: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
- 中国驻泰国使馆:中方近期并未向湄公河下游泄洪
- 乌克兰飞行员开始在罗马尼亚接受F
- 广东多地倡导出租屋房东主动为租户加装纱门纱窗
- 全红婵的泼天流量,和站上风口的迈合村
- 许家印25年前在香港买的30平房屋将被拍卖还债
- 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超本科生,多所高校已本研“倒挂”
- 搜索
-